近年来,数字化新技术层出不穷,让数据连接与计算、高级分析、智能化、自动化、人机协同等成为可能,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新的可能。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,多位专家提出,数字化技术是构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利器,用好这个工具,有利于石油和化工企业破解一系列高质量发展难题。

组织效率不高怎么办?

打造智慧企业,加强集中管理与决策

“当前,国内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存在组织效率不高,变革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。”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表示,传统的企业管理大多为效率导向,崇尚资源,强调控制。同时,在传统的层级制管理模式下,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工作的责任感有待加强。

“数字化有利于企业加强集中管理与决策。”陈劲指出,依托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企业,可实现多源信息的智能感知、识别、预警与响应,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,而且能使管理更具整体性和透明性。相较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,智慧企业管理模式更加侧重人与物的交互融合、数据驱动、管理变革和系统推进,可不断提升企业智能管控风险和效益持续优化的能力,以实现风险识别自动化、决策管理智能化、纠偏升级自主化。

陈劲强调,石油和化工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,不应仅局限于生产流程的优化,而应让数字化贯穿于整个管理体系。化企在创新管理体系的过程中,如何实现不同类别、不同产业链、不同阶段的企业协同共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。这需要借助物联网、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,精准识别、辨析和转化用户的定制化需求,并在用户的体验场景中实现定制化需求的创造与适配,完成供应链和用户需求的价值传递与共创,实现子链群各个节点的协同共创、共享共赢。同时,数字化技术的精准性和即时性不仅能加强化企与外部资源的联系,还有助于企业内部劳动力、资金、信息流等信息的精准匹配和动态调整。

安全管理太繁杂怎么办?

借助信息化技术,量化考量安全风险

化企在进行企业安全管理时,通常需要记录和处理大量数据,且审批制度严格、流程复杂,同时面临生产运营压力大、基层员工流动性强、安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等难题。“先进的数字化、信息化技术以及管理理念,不仅能帮助化企实现本质安全,还可量化考量安全风险和高效处理安全事故。”北京联合普肯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肖松青表示。

肖松青介绍,在作业审批方面,化企可通过建立作业危害分析数据库、隔离方案数据库,将有经验的生产维修人员的知识固化下来,形成标准的作业流程,可减少因人员经验不足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和事故。同时,移动端电子作业审批能够严格管控作业许可申请、作业风险分析以及审批按季交底的管理步骤。在日常监管方面,尤其涉及有毒有害等高危作业时,化企可采取实时监控摄像与人工智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,及时判断并发现违规违章等危险动作,并通过音响等设备加以提示,既能避免人为管理的失误或失责,又能弥补安全人员能力的不足。

此外,在施工建设等过程中,因承包商资质、培训等内容使用纸质台账管理,企业不能第一时间准确甄别无证人员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肖松青表示,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对承包商和现场作业人员实施事前防范、事中监测、事后响应的全流程安全管理。将人员定位技术与个人资质、特种作业人员取证等数据库相关联后,当特殊作业现场出现无证、无资质人员时,系统会自动报警;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作业人员资质库相关联的方法,则可自动识别出无证人员。

设备管理不科学怎么办?

建设数字管理平台,实现长周期安全运行

近年来,因设备故障而引发安全事故、因设备腐蚀或泄漏导致计划外停工等情况时有发生,给化企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。“目前,大多数企业没有使用科学化、系统化的工具来管控设备,维修仍以固定周期为主。为了设备寿命的最大化,很多企业甚至都是在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维修。因此,找寻能实现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的有效解决方案迫在眉睫。”肖松青表示。

化企设备管理究竟难在何处?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工业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兴摩贝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周绍峰表示,一是设备运营维护的标准繁杂,若采用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管理,不能有效支持现场查询和使用;二是设备数据运用不充分,缺少智能化的诊断与分析,人工判断可能导致只看到局部问题,无法做到关联分析和纵观全局;三是运维工作繁重,运维效率低;四是备品、备件的领用和跟踪难以实现有效管理,造成库存积压。

“建立设备运维数字管理平台是一条有效途径。通过平台运营,可实现资产管理规范化、运维作业便捷化、设备诊断智能化、设备利用高效化。”周绍峰说,首先,用传感器代替人,能减少用工数量,降低劳动负荷;其次,用建模的方式代替人脑,既能减少设备停机的时间,还能动态跟踪设备各部件的寿命,在线评估产线的薄弱环节;再次,通过预测设备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,可合理设置设备运行时间,实现按需维修、计划维修,以减少维修成本,降低设备故障率。同时,建立完整且规范的设备资产台账,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效率。